首页
> 国资监管 > 产权管理
江苏农垦:实施农业资源整合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发布日期:2021-05-17 浏览次数: 字体:[ ]

江苏农垦诞生于1952年2月,前身是由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人民解放军原步兵第102师整建制转为农业建设第四师,在江苏“屯垦戍边”创建的一批国有农场。1969年2月,组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下辖4个农业师,职工近20万,其中安置知青10万。1975年撤销兵团、恢复农垦体制,成立江苏省农垦局。1996年11月,改制为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同时挂“江苏省农垦事业管理办公室”牌子至今。

江苏农垦在全国农垦系统中属于中小垦区,现有18个农场、181万亩土地,其中耕地100万亩。我们从2011年开始,全面推进种植业资源整合,着力打造农业发展的专业化、公司化、资本化平台。其总体思路是:整合垦区农场种植业和大华种业、苏垦米业、苏垦物流三个龙头企业的资源,组建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公司,在此基础上实行股份制改造并推动在主板上市。经过七年的努力,苏垦农发股份公司于2017年5月15日在上交所主板首发上市,股票代码601952,简称苏垦农发。这是江苏农垦探索构建国有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的重要成果,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农垦改革文件精神的生动实践。

一、主要做法

整合种植业资源、推进改制上市是对江苏农垦原有管理体制机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是加快江苏农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庞大系统工程。为此,我们在推进过程中,重点把控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统筹发展,科学整合种植业资源。在涉及到资产划拨、人员调配和利益调整时,我们既充分考虑农发公司上市要求,又认真考虑存续农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将垦区18个农场的种植业业务、资产、人员及与种植业密切相关的大华种业、苏垦米业、苏垦物流3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股权全部划转到农发公司,确保种植业资源和产业的完整性;农发公司上交的土地租金和年度分红全部用于存续农场发展,同时集团公司建立转型发展基金,进一步支持存续农场发展;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均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二是认真系统谋划,明晰农发公司发展战略。我们认真研究制订农发公司发展战略,形成了五年发展战略规划,重点实施以种业、米业为主,多产业并举的纵向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战略,组合运用资本运营、产业重组、科技研发、模式创新、协同竞争等战略手段,努力将农发公司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影响的创新型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按照“纵向提升、横向拓展”的思路,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化和高价值化方向发展。

三是突出经济效益,科学规划存续农场发展。我们积极引导存续农场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强化改革意识,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对内、对外合作开放的发展新格局。推进存续资源跨农场、跨区域整合,逐步向团队最好、体制最好、机制最好、效果最好的发展主体集聚。主动融入江苏沿海沿江大开发、苏北振兴、苏中崛起、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战略,加强垦地合作,拓展合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互融、互利共赢。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农发公司与存续农场协同运转。农发公司在原农场设立18家分公司,作为独立经济组织,负责场域种植业的生产管理;存续农场专注于从事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林木等非种植业业务,并利用自身的社区管理职能,为分公司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社会化服务。分公司和存续农场在分开独立运行的基础上,实行存续农场党委统一领导,原场长出任分公司经理并兼任农场党委书记,原党委书记出任存续农场的场长。创新分公司和存续农场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双方干部职工收入增长联动机制,确保同类人员收入同步增长。

二、主要成效

“2012年-2016年”是农业资源整合、推动改制上市攻坚的五年,也是集团经济和农发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整改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现出农发公司、存续农场、农场职工三方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

一是一体化经营新体系已经形成。农发公司从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视角,统筹产业链各环节,科学调配农机、烘干、晒场、仓储等资源,构建了“龙头企业+基地分公司”的一体化经营体系。龙头企业实行产品研发、订单收购、农资供应、市场开拓、品牌建设“五扎口”,引领和服务产业发展。基地分公司定位“生产车间”,抓好作物品种布局、农艺栽培措施、农资计划、机械化作业、农产品收储“五统一”管理,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近年来,“三夏三秋”工作赢得了全面主动,种植业综合效益保持年增长30%以上。苏垦农发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农业类公司和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总产从2011年的18亿斤提高到去年的24亿斤。2016年农发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亿元、利润总额5亿元,年末资产总额40亿元,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26亿元。对比整合前的2011年,营业收入合并抵消总体是下降的,但利润总额增长了55%,资产总额增长了43%,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增长了3倍。资源整合后由农发公司经营与将土地直接对外发包经营比较,五年累计增加净收益超过15亿元。

二是全产业链发展新优势得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8%,大宗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6.5%,农技人员占一线职工40%左右,“农技人员+农机”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基本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连续多年用全省1.3%的耕地生产了全省3.5%的粮食和40%的稻麦良种。土地由模拟股份制承包经营调整为集体统一生产和联合承包生产,其面积占到稻麦生产面积的90%以上,实行品种布局、农资采供、农艺措施、机械作业、产品储销“五统一”管理,在全国率先构建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体系,稻米质量追溯面积稳占全国15%以上,当前正在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整合垦区农业研发、推广、应用等科技资源,联合省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建立江苏农垦农业科学研究院,成功引进两个院士工作站。近年来,自主培育的“华粳7号”“华麦5号”分别创下江苏稻麦单产最高纪录,华麦6号通过国家审定,2个品种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全面启动中德农业示范园建设,引进推广了一批精准农业和先进实用装备技术。拥抱互联网经济,建成“苏垦尚膳”优质农产品电商平台,“家有一亩富硒良田”定制生产商业项目已吸收会员1万多名。大华种业、苏垦米业发展成为居行业十强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大华种业2017年利润可突破1亿元,苏垦米业被评为“中国十佳粮油集团”。

三是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不断深化。农发公司已与地方政府签署承租农村流转土地战略协议面积147万亩,已落实种植22万亩,遍及江苏省内8个市20个县(市、区);军垦联合生产试点任务落地垦区、由农发公司具体负责,已落实种植面积8700亩,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扩大。分别与中电十四所、南京农业大学、省粮食局、农业部南京农机化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就推进集团信息化、构建农业协同创新体系、打造粮食安全产业链、加快农业机械化展开全面、深度合作。大华种业投资6000万元,与陕西农垦合资成立了陕垦大华种业公司;与湖北农垦达成合作意向,为共同开拓西北、华中和全国种业市场做好了前期准备。苏垦米业收购了三家地方粮食企业,均实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

四是存续农场转型发展取得新进展。养殖业方面,建成东辛农场2万亩连片健康养殖的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并整合滨淮农场近1万亩水面资源,组建了江苏农垦金鲤渔业公司。垦区奶牛等畜禽养殖也都在农场层面成立了专业公司进行运作,适当时候将从集团层面进行整合提升。林业方面,随着承包到期、林权逐步收归国有掌控,垦区已建成规模化绿化苗木基地1.5万亩。产业融合方面,全面规划建设垦区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多个农场建成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整合地方国有农场资源,成立江苏农垦汤泉国际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生态宜居于一体的“六次产业综合体”。公司制改造方面,组建了江苏农垦集团南通有限公司,将国有农场现有经营性资产划转到新公司,承担原国有农场生产经营和资产运营等职能,保留国有农场建制和牌子,负责社区服务管理等工作,为垦区农场公司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五是农场职工生活水平持续改善。近几年,垦区农场职均收入和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资源整合后,农场职工由“两险”增至“五险一金”,实现社会保险项目全覆盖,当年集团公司新增支出8300多万元,并每年增长15%左右,目前已超过1亿元。自2013年开始,实施垦区农场全体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免费健康体检。近年来,筹集资金12亿元,改造危旧房1.3万户,惠及4.4万人。有序改善场域基础设施,每年投入自有资金2亿元以上,建设一批“一事一议”、农桥、农村公路等项目,部分农场试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建成省级生态农场,垦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