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培养和用好更多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近年来,省沿海集团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集团上下涌现出一批高素质人才,他们在各自岗位尽展其能,奏响了人才建设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铿锵乐章。
作为江苏涉海省属国企,省沿海集团立足沿海、向海图强,聚焦“服务全省沿海地区发展、打造海洋产业”核心功能,积极对接服务海洋强省战略,江海联动、陆海统筹,有序推进海洋渔业产业项目落地,创新是关键词。落实创新做法,提升创新水平,更加需要人才奠基和深耕。
锚定海洋目标 增的是信心
拥有无机化学专业陈昱光博士于自入职起便在江苏省海洋生物资源创新中心科技前沿实践锻炼。“进入生物方向企业创新平台的初期,我没有任何基础与经验,项目现场就是我的第一课堂。”从资料梳理到现场调研,陈昱光通过各种渠道快速学习,积累了450余页学习资料。面对创新中心研究方向不明确、工作路径不清晰的问题,他积极思考,在集团青年人才座谈会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将过去“以科研创新带动产业投资”的思路转变为“以产业需求促进科研突破”,以需求导向解决研发创新中的方向问题。
唯有实践出真知。陈昱光提出的建议也在今年的新项目立项中得以体现。在“两鱼一虾”产业布局方面,他牵头制定银鲳循环水养殖项目建议书、三年科研阶段实施方案及关键技术指标年度目标等规划材料,在此基础上促成了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所在翡翠斑产业化开发项目上的合作意向。
“从国家战略出发,基于企业生产实践,以需求推动产学研合作与资源整合,才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我为之努力。”锚定为海洋产业科技攻坚贡献的目标,陈昱光信心满怀。
攻坚关键技术 强的是底气
焦学是江苏省海洋生物资源创新中心第一位技术研发人员,她长期深入卡宴一线,围绕项目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她前往省内各大高校、合作实验室“取经”并形成相应技术报告。
在微藻项目技术吸收过程中,他学习掌握紫球藻和螺旋藻等微藻的培养方法、紫球藻蛋白和螺旋藻藻蓝蛋白的提取、利用微藻固定化技术进行微藻凝胶球的制备等技术,为集团发展微藻产业乃至水产养殖业提供技术支撑。在南极磷虾项目技术吸收过程中,他和同事们并肩作战,制作出以南极磷虾为主要成分的食用产品。在养殖病害绿色防控项目中,焦学掌握鲤科鱼类病原检测、鲈鱼鳜鱼病原检测、弧菌检测、大口黑鲈虹彩病毒检测等技术,为后续集团主业发展提供部分鱼类病原/病毒检测的关键技术支持。
架起发展桥梁 促的是共赢
锚定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更多创新实践正沿着海岸线生长。省沿海集团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海洋产业突破,选派优秀人才去沿海地区挂职锻炼。
2023年9月,张军伟作为江苏省第十六批科技镇长团团员来到南通市海门区,协助地方园区更好判断项目价值,携手当地共寻海洋产业持续发展之路。
“我是团里唯一来自企业的成员,自然要成为企业和当地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为开拓项目来源渠道,张军伟主动获取南通市船舶海工企业名录,协助海洋产业团队开展项目筛选和对接;与政府海洋产业条线部门建立沟通渠道,推进投资公司与省船舶海工装备创新中心业务交流;挖掘海洋天然大分子项目、海洋鱼鳔多肽复合制剂项目、陆基三文鱼设施养殖项目资料,组织开展需求对接……在他的积极促成下,企地联系进一步加深,产业发展的土壤日益肥沃。
良师提灯引路 明的是方向
导师制是沿海青年英才储备工程的缩影。除了一线蹲苗,围绕发展需要,省沿海集团建立并实施管培生“3+1”导师结对带教培养制度,用创新制度为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让更多年轻人成长之路的每一步都迈得坚实有力。
“作为一名党建条口的‘新兵’,从入职第一天起,我的‘业务导师’夏杰就对我提出明确要求。他不仅手把手教我如何在公文写作中遣词造句、逻辑清晰地表达思想,更引导我思考和破解‘党建与业务融合’‘管理服务发展’这一核心课题。”陆晓敏说。
在业务导师指导下,陆晓敏完善丰富了“苏海先锋 扬帆潮投”党建品牌建设方案,设计并实施投资公司党员先锋量化评价指数,还起草了廉洁国企建设方案……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全周期监督过程中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感恩于集团‘3+1’导师结对培养机制,让我清楚干工作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也对‘担担子是快速成长的最好机会’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
2023年底,陆晓敏在额外承担碳资产综合工作后,工作量的激增与任务的复杂性一度让她倍感压力,深感不适应。发展导师张煊敏锐察觉到她的负面情绪并分享了相似的成长经历,谈了自己心态转变历程和工作方法,激励陆晓敏勇于善于面对挑战,将压力转化为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