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资监管 > 考核分配
南京港集团:深化改革激发源头活水 选贤用能迸发干事激情
发布日期:2022-10-09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0年以来,南京港集团着眼发展大局,着力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耕细作“三项制度”改革,以创新举措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员工公开招聘等一系列机制落实落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选人用人导向加快形成,一批“德才兼备、实绩过硬”的优秀人才走上重要岗位,为加快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开掘了活力之源。

瘦身健体改革,刀刃向内“革命”。以“三项制度”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内部组织改革,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难题,以全港上下一盘棋的统筹,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改革新局面。一是聚焦“扁平化”管理。从“管控”“赋能”两个方向同时发力,实施两级机构改革,做实集团本部职能,推动从“二传手”向“操盘手”转变。改革后,集团本部定位为“战略管理、财务支持、创新赋能、港口运营、风险控制、资本运作”6项核心职能,对所属单位按装卸板块和关联板块形成“战略+运营”和“战略+财务”的管控模式,实施一体化运营。二是聚焦“一体化”运作。突出大业务理念和一体化运作,重构集团生产业务系统,统一码头运营与生产组织,改两级调度体系为一级管理,推进生产组织与业务流程再造,配套实施理货体系一体化改革,助推生产组织效率极大提升,改革后集团及所属单位部门设置共精简31个,精简比例达25%。三是聚焦“专业化”赋能。大力实施“创新赋能”工程,推动专业人才势能向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成立集团科技创新中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了一套适应集团转型发展需要、符合长江港口科技进步引领者定位的科创体系。做实集团风控中心,推进全业务流程风险防控,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保障。建立集团大数据中心,切实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发挥数据对生产经营的决策作用,有效推动集团一体化运营服务建设向“数字化转型”。

注入“源头活水”,激发创业激情。集团在经营单位实行聘任管理契约化;在管理、技术和重要技能岗位推行公开竞聘;在青年后备人才选培上,统筹本部和基层的有机衔接,彻底打破岗位终身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一是科学定岗定编。坚持“编制总数只减不增,中层管理岗位、一般职能管理岗位和后勤辅助岗位只减不增”原则,切实压紧压实岗位职责。同时,首次提出将人才培养与岗位设置相融合,在定岗定编框架内,集团本部率先常设12个岗位不予配员,作为人才交流培养岗。改革后,岗位及编制设置同比分别优化5.5%和27%。二是坚持全员竞争。敢于破常规、勇于树导向,实行“先起立再坐下”,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旧观念,引入“一人多职”“一专多能”岗位管理模式,配套制定了退岗分流、劳务输出等政策,搭建和畅通了管理岗与操作岗流动机制,营造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按照本部示范先行、基层对标跟进的推进方式,实施全员竞聘上岗。三是加强动态管理。以集团“3688”人才工程实施为主线,加强集团两级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构建涵盖不同年龄层次433比例结构的62人重点青年管理人才梯队。同步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使用与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年度考核工作,开展后备人才选拔调整与增补,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释放出强大的“鲶鱼效应”。

盘活人力资源,“育苗”谋远蓄后劲。集团坚持让绩优人员成为受益者,营造“不看身份、不看级别,只看岗位、只看贡献”的市场化氛围,真正做到良才善用、能者居之。一是把好入口。编制发布集团“十四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常态化开展劳动用工调查管理。根据省港相关规定,制定出台《集团员工招聘与录用实施办法》,坚持“人岗匹配、择优录用”原则,在规范员工招聘流程,提升招聘工作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引进集团亟需的关键岗位和核心技术人才。近三年,通过校园招聘引进优秀大学生135人,“211”“985”高校毕业生占比逐年提高。通过制定“雏鹰计划”滚动开展新入职毕业生的培养;通过青年人才各类“专业库”“精鹰计划”“双通道”等培养方案及晋升规划的实施,为人才提供职业成长通道。二是畅通出口。制定出台《集团劳动合同管理办法》,建立以劳动合同管理为关键、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机制,结合员工日常绩效和聘任期内业绩情况,定期开展劳动合同期履职情况和试用期考核,规范劳动合同订立、变更、终止与解除等程序,对于出现劳动合同中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和失职、不胜任等情形的员工,坚决予以辞退。三是规范用工。坚持推行以劳动合同制用工方式为主、其他用工方式为辅的用工模式,合理控制用工总量,优化劳动力结构。制定人力资源风险清单,主动防范用工风险。积极推进非南京市区域相关公司社会化引进优秀技术工人,发挥本地化用工优势;规范劳务外包管理,大力推进与劳务合作公司的全业务外包合作模式,提升劳动效率和效益。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