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国因治水而兴,民因治水而富。我们党高度重视治水工作,早在1934年,毛泽东主席就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近几百年来,因黄河夺淮和淮河流域地形、天气等因素,淮河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以“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而闻名。新中国成立后全面系统治理的第一条大河就是淮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党领导下治淮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淮河流域防洪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1950年6月至7月,淮河流域普降暴雨,苏豫皖三省1300万人受灾,流域内4300余万亩土地被淹。一封接一封的淮河水灾告急电报被呈送给毛主席,“水势凶猛”“全村沉没”“被毒蛇咬死者……统计489人”。如泣如诉的文字令毛主席潸然泪下,他对秘书田家英说:“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2个月里,毛主席连续4次对淮河救灾做出批示。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治理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确立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翻开了淮河治理的历史性一页。1951年5月,毛主席为治淮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央治淮视察团代表毛主席视察治淮工程,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锦旗授于治淮委员会及苏、豫、皖三省治淮机构。在毛主席伟大号召下,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长淮沿岸先后掀起3次治淮高潮,淮河“上拦、中畅、下泄”防洪体系逐步完善。
1952年10月,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第一次前瞻性地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1958年,江苏提出“扎根长江、江水北调、引江济淮”的总体规划,上报党中央和国务院,引起了周总理的高度重视。周总理在上海、北京两次召开江水北调会议,肯定了江苏考虑结合将来“南水北调”东线的设想是正确的。1961年12月,在周总理的关怀和支持下,治淮和调水综合利用的重要工程——江都水利枢纽破土动工。1963年4月,第一抽水机站完成。此后又建成了淮安、淮阴、泗阳、宿迁等9个梯极翻水站,把长江水翻引到30多米的高度,送水行程达400多公里。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江苏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扩大规模、向北延伸,充分利用了江苏治淮工程伟大成就。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是新中国江苏水利史、治淮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
经过长达50年的勘测、规划、设计和论证,200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明确了“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总体格局,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2005年3月,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工地上,江苏水源公司获批成立。经过各参建单位的通力合作和数万名建设者的日夜奋战,2013年5月,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在南水北调系统率先实现试通水,11月东线工程全线通水。东线工程通水以来,江苏段工程连续8年高效完成国家调水出省任务,累计调水54亿立方米,覆盖山东省13市61县(市、区)、受益人口3000多万,实现了国家优化南北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意图。积极参加省内抗旱排涝,累计调水103亿立方米,惠及4000多万人口,发挥了显著综合效益。
回望中国治淮兴业的伟大历程,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决策的结果,是中国水利人与时俱进、优化思路的结果,是流域人民付出巨大牺牲、艰苦奋斗的结果,对淮河下游的江苏而言,更是江苏水利人不断创新、科学治水的结果。
治淮的成功,根本在于我们党的坚强领导。党和国家始终把淮河作为全国江河治理的重点,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情况下,中央毅然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的高潮。党的几代最高领导人都曾亲临淮河视察,对淮河治理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实地察看淮河水情,听取关于淮河治理和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情况的汇报,对淮河保护治理、防汛救灾、行蓄洪区、水利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淮河治理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治淮的成功,重点在于上下游团结协作。淮河治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下游是互为一体,左右岸是唇齿相依,兴利除害是相辅相成。沿淮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发扬团结治淮的优良传统,顾全大局,加强协调,相互支持,鼎力合作,全力支持治淮工程建设。一代又一代治淮工作者攻坚克难,接续奋斗。人民群众也是治淮的主要力量,特别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大家靠肩挑、手挖的简单劳动方式,完成了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所有这些,都凝聚成团结治水的强大合力。
江苏的成功,关键在于一张蓝图绘到底。建国之初,党中央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从1951年新中国第一个治淮规划《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开始,先后完成了一大批流域治理规划,以及流域防洪、水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工程建设、行蓄洪区建设管理与调整、重点平原洼地除涝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历届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按照治淮规划内容,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才建成了今天布局合理、措施匹配、调度灵活的治理和保护工程体系,铸就了淮河治理的巍巍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13日视察东线源头江都水利枢纽时指出,要继续推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完善规划和建设方案,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2021年5月14日,时隔半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南水北调工程,亲自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江苏水源公司作为东线江苏段工程的建设者、运营者,深受鼓舞,也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作的嘱托,按照总书记“四个生命线”要求,管理好、运行好南水北调工程,努力成就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纪伟业。
新中国治淮的光辉业绩已永载史册,新时期治水事业任重道远。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正确领导下,履行政治责任,展现国企担当,加快改革发展,为南水北调事业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水源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一百周年华诞。(作者:江苏水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荣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