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上午6时28分,随着混凝土缓缓注入新北闸1#闸室底板仓面,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海口枢纽工程拉开了主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序幕。首块闸室底板浇筑历时8小时连续作业,累计浇筑混凝土626立方米,标志着工程建设进入快车道。
科学论证定方案 技术攻坚保质量
新北闸1#闸室底板顺水流向长16米、两孔一联宽23.4米、厚1.5米,作为海口枢纽闸室的底部基础,其施工质量是确保工程百年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海口枢纽工程代建处秉承“技术先行、样板引路”的建设理念,首先从混凝土入手,通过优选原材料、优化配合比设计、精准材料称量、控制拌合时间等方式,确保混凝土中间产品质量。其次细化浇筑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单位编制专项浇筑方案并开展施工交底,通过合理划分铺料厚度,细化平仓、振捣等要求,采取预设轨道辅助收面等方式,强化人员设备投入,落实供水供电保障,为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智能温控显身手 循环冷却抗裂缝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易产生温度裂缝的技术难题,代建处组织施工单位编制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引入智能温控技术,在底板内部布设冷却水管和测温传感器,选用2台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智能调控机,实现对混凝土内外层温度的实时监测和冷却水水温、流量的动态调节。该系统相比传统人工通水冷却方式,具备远程数据传输和水温智能控制功能,降温效率大幅提升,混凝土温度控制更加科学精准。
浇筑期间,代建处联合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成立联合指导组,各单位安排人员全程值守。在各方通力协作下,首块闸室底板浇筑工作安全、高效、优质完成,为后续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下一步,代建处将联合各参建单位及时做好总结,进一步强化施工现场管理,蹄疾步稳推进工程建设,确保年度建设目标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工程链接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海口枢纽工程是淮河入海水道的末级枢纽,具有泄洪、排涝、挡潮、减淤功能。工程计划工期42个月,工程总投资约11.12亿元。主要任务为加固改造一期海口枢纽,将设计行洪流量由2270m³/s提高至7000m³/s,同时提高渠北地区排涝标准,满足入海水道非行洪期设计排涝流量1267m³/s。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加固改造原南北闸建成27孔新南闸,新建25孔新北闸,泓道扩挖2.8km,堤防加固5.6km,堤坡防护5km,河坡防护5km,堤顶防汛道路5.6km,总渠侧堤坡(河坡)护砌0.6km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