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省环保集团贯彻科技创新和人才强企两大战略,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通过打造开放创新平台、深化创新机制改革、推动技术成果产出和成果转化应用,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
建立健全科技研发体系“增强内力”
规划引领,“省环保集团开展技术谱系规划优化高价值专利布局”成功入选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第一批典型案例,成为全省10件典型案例中唯一入选的省属企业。开展机制创新,印发2024年集团党委一号文《省环保集团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激励保障的若干措施》,从工资总额、专项奖励、成果转化收益、中长期激励及给研发人员减负等柔性激励方面出台十五条保障措施,解决不同类型公司考核“一刀切”、研发考核急于求成、成果转化难等问题。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体系“延展外力”
2024年2月,由集团牵头,联合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创新机构共28家单位的省生态环境科研联盟正式成立。创建以来,联盟通过统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资源,打造协同创新生态,提升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效能。围绕联盟宗旨,先后组织上海世环会创新与发展供需对接会、中国(盐城)绿色低碳产业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帮扶培训等10余场次活动,汇编联盟技术成果清单,探索共建共享绿色低碳环保技术验证基地,并挂牌盐城环科城综合验证基地,推进集团与农垦、国信、交控的试点应用合作项目,充分发挥联盟集聚资源、搭建平台的作用。
夯实创新成果质量根基 “筑牢实力”
2024年,集团新增授权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软件著作权共33项,参编规范标准14项;新注册商标6个,包括“环固”“苏小微”等;新增获得各类奖项共10项,6项技术产品通过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新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市厅级科研项目1项;新获批省生态环境厅重点实验室3个,省企业技术中心1个。先后获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三等奖、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2024年度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一等奖、创新奖一等奖。监测监控公司自主研发大语言模型产品应用项目被评为“2024年数字中国典型应用”,打造了生态环境政务管理垂直领域的人工智能创新服务典型案例。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通道 “增添动力”
2024年,集团新增9人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人入选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3人分别获评“江苏省留学回国先进个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创江苏”企业创新达人。
培育多元创新成果载体 “厚植潜力”
集团下属工程技术公司、监测监控公司以高分通过省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大数据公司、南通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程技术公司、苏力环境公司获得省瞪羚企业称号,南通公司、盐城公司、苏力仪器获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
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催生效力”
在污水处理板块,针对工业废水深度处理达标难度高、脱氮成本高、出水不稳定的问题,研发团队成功攻克难关,推出了多源催化技术装备、自养反硝化填料及滤池成套装备两大系列水污染治理产品,在新北表面园区、如东恒发污水厂等集团重点项目上开展成果转化,并首次在省外实现应用。
在流域治理板块,针对重污染河道冬季出水水质波动大、处理成本高的问题,开发快速净化集成技术装备,已在滨海县、宝华镇、响水河、邗江区等分布式水质净化工程项目中实现转化应用,河道水质净化系统冬季COD平均去除率由78.0%增至90.3%,且在气温变化的情况下也能稳定在80%以上,运维费控制在0.48元/吨左右,低于市场价格约10%。
在废气污染治理板块,针对人造板行业车间废气处理流程长、成本高的问题,开发颗粒物VOCs单塔去除成套设备工艺,在保证超低排放的前提下,成本相对国外成套设备下降2/3,协助企业获得绿色标杆认证,获得重污染天气不停产豁免。
在土壤与地下水协同治理板块,针对工业复合污染场地实际工程中,抽出-处理设计及施工较为粗放,成本高、效率低、污染物削减效果差等突出短板,开发集成度高、针对性强、经济高效的“抽出+处理”耦合技术,形成撬装式、模块化、集约化成套处理装备方案和相适应的工艺工法,相较于传统井点抽提降水方式单方抽提效率提高了约36.6%,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28.4%。
在环境质量监测监控板块,针对湖泊富营养化爆发事件难以预测、监控成本高、反应速度慢的问题,开发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测站三位一体监测体系,快速、精准筛选定位高氮磷河湖区域,支撑湖泊富营养化精准溯源。
在环境大数据板块,针对生态环境领域开发环境大语言模型,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场景中初步尝试应用,开发形成重复案例快速智能筛查系统,有效提高重复案例查找效率。
展望未来,省环保集团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之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企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行业技术进步注入新活力,为江苏省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