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好通”,在这座既拥长江、又抱大海的“近代第一城”,海太长江隧道的建设不仅给公众提供另一过江路线,更以“碳”路者的姿态,让连通南北之路更绿色。除了广为人知的“风光储一体化”建设项目,海太长江隧道作为“绿色零碳隧道”示范工程,更是将“双碳”理念贯彻在全环节、全方面。
设计理念之“绿”。海太项目以绿色交通建设为目标,围绕减少碳排放这一研究主题,系统深入地研究面向多时间尺度响应需求的绿色环保系统框架,立足隧道建设全寿命周期理念,聚焦结构安全、行车舒适、通行便捷、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核心需求,打造以人为本的流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隧道。苏通大桥作为海太长江隧道的投资主体,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高效发挥交通投融资“主渠道”和营运管理“主平台”功能,全力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与各参建方一起积极延伸“交能融合”新场景、新应用,推动实施零碳工程,实施零废工程,将隧道渣土变废为宝,综合开发利用,推动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和能效提升,汇聚绿色动能。除清洁能源供电工程外,还围绕碳管理体系、碳数据中心、零碳服务区、零碳标准体系等方面综合打造“零碳隧道”。
施工过程之“绿”。在《海太长江隧道绿色工程管理办法》《海太长江隧道环境污染风险源辨识表》的指导下,组织开展绿色专项检查,形成绿色专项检查通报并印发。在海太长江隧道环境监测三级网格体系下,委托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在江南、江北开展环境监测,出具《环境监测报告》,各项环境指标值均在规范标准限值内,项目环境整体良好。扬尘防治方面,现场设置覆盖全场围挡喷淋系统采用先进的智能化管理技术,能够实现远程监控、自动控制等功能。在拌合站安装水泥罐除尘器、袋式除尘器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实现远程除尘。各标段施工单位签订并公示《油品使用承诺书》《扬尘控制承诺书》,并在施工工地主要出入口设立扬尘污染防治公示牌。江南、江北工区均在所属地办理污水排放许可证,江南工区新进场2台废水处理设备,现场累计配备6台废水处理设备,处理流量达到30000m³/日,积极响应《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相关要求,废水经处理后在冲洗平台、喷淋系统等方面进行综合利用。桩基施工期间设置标准泥浆池,配备泥浆压滤设备对废弃泥浆进行处理。严格执行非道路移动机械严格执行进场验收制度,现场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均满足国三及以上标准,其排气烟度符合国家标准中Ⅲ类限值,施工机械油品达到国六标准。海太长江隧道的施工建设严格落实水土保持要求,以《海太长江隧道土方管理办法》为项目土方管理基础,在江南江北工区共新建标准化弃土场2处,并采取全围挡、全覆盖的方式,设置沉砂池及排水沟,出入口设置冲洗平台,作业时通过喷淋雾炮降低环境影响,进行全流程视频监控。根据《海太长江隧道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每季度由第三方水土保持监测单位对项目实施监测,编制《水土保持监测季报》,并按时上报省水利厅监测季报。
价值推广之“绿”。苏通大桥和项目指挥部搭建“省局统筹、院士支持、院校支撑、专家咨询、各方参与”的研讨平台,积极推动经验总结和成果转化,不定期开展行业互动,及时推广交流试点工作成果,宣传零碳建设理念和做法。围绕高速公路施工期碳排放管理需求,开展高速公路施工碳管理内涵研究,明确碳管理边界与排放源,构建高速公路施工碳管理目标计算模型;结合碳排放核算理论,确定碳排放监测指标和方法,建立了施工进度碳排放偏差分析方法,提出高速公路建设碳排放管理措施,编制典型降碳工艺技术清单,开发碳排放管理平台,对支撑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碳管理能力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立足海太长江隧道建设特点,苏通大桥和项目指挥部联合中国公路学会、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科研单位,从隧道绿色低碳及行业发展角度出发,开展《零碳隧道技术标准体系与专题研究》,目前已完成专题中期评审,依托各子课题编制的6项标准已申请立项中国公路学会团体标准,为海太长江隧道零碳隧道示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