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县国资 > 宿迁市
踔厉奋发强担当 笃行实干建新功——宿迁市国资委持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发布日期:2024-11-08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市国资委立足“抓改革、促发展、严监管、强党建”总体定位,持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宿迁市属国企资产总额突破2000亿元,所有者权益突破1000亿元,营收增速、利润总额、缴纳税费连续位居全省第一,资产负债率持续保持全省最低。

激励担当作为,厚培党建沃土强引领

实施“强基提质”提升工程。不断推进党支部“标准+示范”建设。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各类宣讲、报告会。持续实施党员能力提升行动,开展党务培训、警示教育、家风课堂等活动。持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先后命名80支“党员突击队”和120个“党员示范岗”。举办宿迁市国资国企大讲堂19期,“对标一流 创先争优”央企省企行学习调研12场,开展干部讲堂、“对标一流”等教育培训170余场次。举办党史知识竞赛、主题文艺汇演等重大活动50余场次,不断强化干部职工鲜明政治担当。实施“党建135”创新工程。统筹建设“国企一家”3个服务载体,成立宿迁市国有企业党建联盟,并扩充成员单位至74家,党员近12000名;发挥党建联盟等平台作用,对接解决全市国企需求问题151条。实施宿迁市国有企业党建联盟“十大行动”,开展“情牵万家”5大专项行动,发起成立70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每年参与志愿服务超1.2万余人次。推广“党建·家”特色阵地,累计服务各类群体超过30万人次。设立“宿企·英才港”,发布“宿企·英才港”等十大联训计划,在深圳、杭州、成都、上海等地举办多期市属国资系统管理人员培训班。围绕“一期一题、一题一研”的思路按月编印《国资专报》,连续10期获宿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实施“先锋引领”示范工程。坚持党建与生产经营、队伍建设、改革创新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六比六赛”劳动竞赛,在5大领域开展“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技能大赛。持续开展“党旗在国企基层高高飘扬,党徽在岗位一线熠熠生辉”等主题实践活动。举办职工运动会等活动7场次,76家国企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共建。把党建融入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各环节,在工程项目一线成立临时党组织。

坚持人民至上,服务发展大局强民生

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稳步推进宿迁市属国企170个重点工程与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投资369.95亿元,建成14所学校、2397套保障房、改造41.1公里道路项目,落成迎宾大道、综合客运枢纽、宿迁港中心作业区三期码头等重要公共交通项目,打造皂河龙运城、新盛街历史街区等文化旅游新地标,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截至目前,宿迁市属国企年营收超亿元的企业18家,年利润超千万元的企业24家,实现文旅资产、建筑业产值、类金融利润倍数增长。推动基金管理牌照、自主管理基金、自主管理基金对外投资。组织开展“央企省企宿迁行”“宿迁国企债券投资环境推介会”等活动,就新型城镇化专项债、风险缓释凭证、信用等级提升等项目达成合作。优化国资布局。在宿迁市委、市政府支持下,顺利完成市港口集团、楚润数据集团、楚光能源发展集团、楚丰农业科技发展集团等新集团组建。大力实施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积极拓展港口、医疗、大数据、能源(供气供热)等31个领域,整合重组新增16个板块,推动国资国企“宿迁板块”不断壮大。深耕企业转型。加快推动宿迁市属国企市场化转型,持续深化央地、省市国企合作,达成粮食、金融、环保等领域40个项目。

强化实干争先,挺膺担当作为强监管

坚持高要求。全面、高标准完成111项国企改革任务。系统构建“1234+N”国企改革工作推进体系。实施分类监管,以清单形式厘清“直接监管+委托监管+提级监管”三类监管职责,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梳理确认宿迁市属国企主责主业。陆续下放投资、融资、担保等9项自主决策权限,将5000万元以下固定资产投资和2000万元以下权益性投资下放由市属国企自主决策,有侧重地向企业赋予更多的自主权。盘活低效无效资产超120亿元,清理“僵尸企业”17家,25家子企业实现扭亏为盈,23家企业提升产权层级。宿迁市属国企低效无效资产盘活相关经验被《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立足高标准。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制修订65项国资监管制度,打造投融资、产权管理、考核分配、选人用人等一体化监管链条。制定并实施争创一流企业、信用提升、上市培育、亏损治理、智改数转、人才发展等6个三年(2023-2025)行动计划。完成市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梳理市本级国资监管制度51项,编印宿迁市国资委规范性文件汇编。统筹运用检查整改、提醒改进、约谈通报、纳入闭环等方式,推动市属国企不断提升合规水平。定期编制财务快报、融资月报、运营分析季报、资产统计年报,及时发布风险防范提示。在市属国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组织开展制度执行情况检查、银行账户专项清理等专项行动。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突出高质量。全国首创“一级建设、二级使用”模式,全面上线全市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集成“三重一大”、银企直联等24个模块。打造更加成熟定型的法人治理体系,健全企业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等治理主体,董事会外大于内实现全覆盖。严格企业融资成本和期限管控考核,定期开展融资政策分析,常态化举办融资恳谈会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