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首届CAPSE(民航服务评测)民航质量提升实践大赛在安徽黄山举办。行业内外在质量改进领域有威望和丰富经验的国家级、行业级高水平专家组成评委团队,对42家机场、11家航空公司选报的127个服务案例进行严格评审。
经过激烈角逐,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提高旅客充电设备设施服务满意率》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每一次项目攻关,每一场重要赛事,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和汗水,就让我们跟着项目实施单位南京机场航站区管理部一起,深入了解这次项目攻关背后的故事。
今年以来,随着客流量大幅上升,航站区管理部在日常巡查、设备设施管理中发现,航站楼充电设施设备资源逐渐已无法满足旅客候机时的充电需求,如何解决 “充电难、难充电”,成为当下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等不靠”才是硬道理。“提高旅客充电设备设施服务满意率”课题攻关小组迅速组建,在一轮又一轮头脑风暴、分析研讨、现场踏勘、模拟测算后,大家尝试通过新增充电设备、丰富充电形式、升级充电技术等各种方式,终于取得了项目的突破性成效。
集思广益 解开“问题锁”
发现问题后,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把脉问诊”,部门“维宁护航”攻关小组迅速行动,开始寻找问题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梳理症结所在。
“当前客流高峰时段,现有充电插座不够,旅客要等插座空出来才能使用。”设备维保监管员顾鑫陵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关键。“充电接口损坏频率较高,即使数量达到需求,插座依然无法匹配客流量。”项目管理员戚泽宇也提出见解。“登机口附近部分座椅区的充电设备在使用前还要看广告,年轻旅客反感,老年旅客不会用,几乎成了摆设。”工程师鞠艺工作时间最长,深谙旅客心理。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大家不再是工作人员,而是一个个对充电服务有着高质量追求的旅客。有了换位思考和多次的思维碰撞,大家初步一致认为,导致旅客满意率低的主要症结为“充电设备设施实际可用数量少”。
控本增效 攻克“技术难”
症结找到了,接下来便是对产生原因逐条排查,逐项分析,逐个击破。最终,攻关小组找出导致旅客满意率低的三条要因,分别是“投运充电设备设施总量少”“旅客聚集区域充电设施少”“充电步骤多”。针对“投运充电设备设施总量少”的问题,采购固定式充电桌、移动式充电设备,并计划在布展区604个座椅中加入无线充电功能,将充电服务与置景充分融合,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座椅扶手的服务功能。
当前,旅客聚集区域主要集中在远机位候机区,但该区域没有足够空间放置大型充电设备,如果铺设全新线路,改造过程耗时长、费用高,也达不到最佳效果,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攻关小组专门请教相关专业人员,研讨改造方案,多次赴现场勘探,并联合兄弟科室加强评估,通过监控聚集区域实时情况,估算出需要增加的充电面板数量,对原始充电设备和电视机支架、广告机等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升级,以满足旅客实际使用需求。同时,对座椅扶手充电设备进行全面升级,优化充电步骤,由原先的6步充电变更为即插即充,解决“充电步骤多”的问题。目前,共定制并投放12台可移动充电桌设备,新增充电面板686套、充电接口1006个。
以人为本 夯实“服务关”
设备设施跟上了,各类问题逐步解决了,工作还远没有结束,当下最紧要的是了解旅客的体验感,进一步优化服务,改进质量。
在近几个月的旅客充电设备设施服务问卷调查中,旅客满意度大幅提升,并维持在较高水平。身为南京机场的常旅客,王先生多次参与问卷调查,他说:“我经常出差,难免要在等飞机时处理一些工作,在机场充电桌上办公跟在单位一样方便,设备设施比之前完善了许多。”李女士作为旅行爱好者,虽是首次参与问卷调查,但也从机场实际出发提出不少宝贵意见。“以前人多的时候,大家充电都得排队,很不方便。现在人再多都能找到充电的地方,手机有电,心里才踏实。”她笑着说道。
听到旅客们的宝贵建议,小组成员们感到欣慰又振奋。以人为本,始终是服务的出发点。大家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服务保障能力。不定期发放满意度问卷调查,了解旅客实际需求;加强现场巡查和后台监控频次,时刻关注设备设施使用情况;与厂家签订维保协议,明确检查内容和频次,并纳入相关科室手册,加强监管力度。下一步,还将持续夯实“服务关”,让旅客出行体验更美好。
经过此次项目攻坚,提升机场服务品质的同时,大家更深刻地体会到,旅客美好的体验感永远是我们服务工作的追求目标。质量改进提升工作,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