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资监管 > 领导班子和人才建设
江苏水源:构建三个通道 激发创新活力 打造我省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发布日期:2022-05-31 浏览次数: 字体:[ ]

江苏水源公司党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锚定“十四五”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管理、技术、技能“三个通道”,全力激发创新活力。2021年,公司研究生以上占比25%,高级职称以上占比22%,持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占比29%,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引领科技发展成效明显。

聚焦发展力,构建人才发展体系

注重应时顺势,围绕“国之大者”高质量发展需要,夯实人才发展根基。一是抓住“窗口期”。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南水北调关键契机,制定《“十四五”人力资源规划》《年轻干部选拔培养三年行动计划》《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构建“1+23+1”人才工作体系。二是厚植“新优势”。构建管理、专技、技能三个职业发展序列,设置泵站运行、检测、检修三大类6个等级,搭建纵向晋升、横向互通的“阶梯型”人才晋升渠道。2021年自主完成90名员工首次技能等级鉴定,自主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得到省总工会现场调研推广。三是用好“指挥棒”。对“三个通道”不同人才培育使用情况纳入年度高质量综合考核,通过顶层带动、中间抓实、结果运用的全链条管理,夯实人才发展体系。

培育竞争力,优化人才培育模式

整合培育资源,突出产才融合,推动人才链与业务链、项目链、科研链对接融合,形成竞争力。一是为管理人才搭建“加油站”。与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成立江苏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党校),对优秀人才实施调训轮训,举办水源大讲堂,拓宽人才视野,提高管理人才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组织领导能力。二是为技术人才配置“加速器”。成立南水北调江苏数字孪生技术创新联盟,做实做优“一中心、两站、三基地”,明确按每年公司净利润的5%设立“人才科研发展基金”,加强“333”人才、双创人才、产业教授、专业博士的培养,构建“人才+平台+项目+工程”的培养模式,催生人才引领、创新协同“裂变效应”。三是为技能人才搭好“竞技台”。成立江苏南水北调泵站技能学院,与扬州大学、江苏大学共建产学研教学以及实训基地,建立技师工作室、实训室,做实“师带徒”,鼓励“五小”发明,连续多年举办封闭式脱产培训和技能比武,首次参加全国水利技能等级大赛获得第四名好成绩。

提升保障力,强化人才暖心举措

落实省国资委“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及有关措施,推动服务供给端与人才需求侧匹配对接,当好“后勤部”、打好“温情牌”。一是落实政策鼓人心。严格综合考核,突出业绩和贡献导向,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对考核优秀和表现突出的人才实施优先晋升、破格提拔、组织送培,在控股子公司全面推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是保障待遇舒人心。实施薪酬制度改革,提高技能岗位津贴,提高一线艰苦岗位人员薪酬水平,用好用足超额利润奖励政策,对业务突出的岗位和个人加大奖励力度,办好保险福利,增强员工获得感、幸福感。三是人文关怀暖人心。着眼人才所需,提供水源所能,鼓励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举办优秀人才事迹报告会,加大劳模和工匠精神宣传,在公司积极营造向优秀人才学习的氛围。对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奖的许朝瑞同志,建设以其命名的“朝瑞工作室”,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江苏水源公司人才发展“三个通道”建设,有力地激活了公司创新发展活力,一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工程荣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奖,涉水经营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我们将认真落实此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深化“三个通道”建设,为我省南水北调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贡献水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