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究型审计助推江苏交控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12-19 08:40:01

审计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对于推动深化国企改革、国有经济保值增值和促进企业规范管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以及实现一流企业目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交控”)是我省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融资平台,下辖33家企事业单位,员工2.8万余名。截至目前,江苏交控总资产、净资产分别突破8000亿元、3300亿元,利润总额、纳税总额等指标始终保持省属企业第一,是国内省级交通集团中唯一一家年利润持续超百亿的企业。当前,江苏交控正值全面实施“5824”产业链现代化提升行动、打造“国际影响、国内领先”的万亿综合交通产业集团的“二次创业”重要时期,经营业态日益丰富,各类业务更趋复杂,内外风险更为多变,如何准确把握风险、有效监督、促进发展、增加价值是企业内审部门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今年以来,江苏交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十四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为引领,加强党委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成立党委审计领导小组,党委书记、董事长蔡任杰亲自任领导小组组长,以研究型审计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交通强国先行示范区建设,积极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把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作为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理清审计思路,把握审计重点,推动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和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围绕“研以致用”要求,将研究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江苏交控争创世界一流企业保驾护航。

充分发挥研究型审计在做强做优做大企业中的作用

研究型审计是调查研究与审计实践相互融合的产物,是新时期推动审计工作向上攀登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通过开展研究型审计,深入分析经济现象、权力问题背后的内控机制、企业文化、政治生态等因素,从个别到一般,从树木到森林,从现象到本质,从专项监督升华到咨询服务,有助于更好地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助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正确认识研究型审计在国企监督体系运行中的要求。审计监督是国企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国有企业审计范围涵盖战略发展、经营管理、领导干部权力运用和廉洁自律等诸多方面。与传统审计监督和协同监督的要求相比,新时期对审计发挥监督作用的建设性、协同性、有效性要求更高,必须更加注重总结提炼、本质揭示、系统把握和价值运用,把政治导向、政治要求体现到审计工作中,突出研究型审计的政治性和前瞻性。

准确把握研究型审计在推动高质量改革发展中的方法。深入理解国企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通过广泛调研、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召开座谈会,制定研究计划,主动转变审计思路,及时揭示在技术、管理、核心竞争力以及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存在问题,并注重解决问题,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突出研究型审计的实践性和必要性,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审计作为宏观调控重要“工具箱”作用。

全面防范化解企业经营运行的风险。通过开展研究型审计,紧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点领域,及时揭示和监测项目投资、产权交易、改制重组、采购管理、资金管理、选人用人等关键环节的运行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路径

《“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创新审计理念思路。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系统深入研究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政治性和前瞻性”。近年来,江苏交控将研究型审计作为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从研究审计对象出发,围绕“做实”,把研究型审计贯穿审前、审中、审后全过程。探索实施将“方案—资金—项目”“目标—风险—控制”并轨,推动职能定位由发现问题向解决问题转变,推动工作重心由“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推动管理模式由“监督管理”向“咨询服务”转变,推动管理手段由“人工”向“智能化”转变,推动工作成效由“任务导向”向“效果导向”转变,旨在实现“分析表象、研究机理、提出建议、实现升华”。

聚焦主业风险,强化审前系统研究。定期对国家宏观政策、法律法规、监管要求、集团板块特征等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研究。对路桥企业审计着眼于战略执行、“三重一大”决策、采购管理、财务管理、重要建设项目等情况,更多关注采购风险、外包风险、服务区经营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等;对金融投资企业着眼于企业改革、投资绩效和并购重组、境外投资运营情况,密切关注产业传染风险、关联交易风险、资本杠杆风险、监管套利风险、合规主体风险等;对“交通+”企业着眼于市场经营和内部管理情况,重点关注战略规划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在项目实施前,围绕主责主业,总结同类型审计项目经验,参考关注热点、管理痛点等,结合审计对象自身行业特点、业务运行、管理模式、参审人员组成等召开审前调查座谈会,制定审计实施方案,为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聚焦方法创新,强化审中画像揭示。坚持“总体分析、锁定重点、核查印证、系统研究”,注重在审计过程中聚焦审计对象管理模式,深入分析流程机制,有针对性地揭示重大问题,力求审计一户企业、弄懂一个行业,对被审计对象精准画像。并采取现场讨论、线上沟通、周期回顾、层次复核等方式,对审计组现场审计中关键事项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审计的要点和节点。综合运用企业内部财务系统、采购管理系统等数据平台与网络尽调平台等,筛查数据,分析疑点,不断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聚焦复盘研讨,强化审后成果运用。按照集团蔡任杰董事长提出的“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二十字”方针要求,组织审计项目“回头看”,进一步完善审计整改上门协调机制,优化审计整改信息系统,研究审计整改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对于相关政策或制度规定,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调整意见和建议。开展审后复盘和结果运用,深入挖掘问题产生背后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制度性漏洞;对问题进行跨行业、跨单位、跨年度分析提炼,实现由揭示微观问题向服务宏观决策的跃升。探索“纪审联动”“巡审联动”等方式,建设与纪检监察、党委巡察、干部监督、专项审计等融合贯通的“三协同、三联动、三共享工程”,即重点任务协同、沟通协作协同、工作机制协同;项目联动、过程联动、人员联动;信息共享、力量共享、成果共享。通过信息共享,成果共用,进一步促进审计结果在党风廉政建设、选人用人等工作上的运用,充分发挥“审计一点,规范一片”的监督效能。

全面加强研究型审计在优化审计管理中的保障

为不断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层次和水平,推动江苏交控审计工作不断攀登,在审计实践中,突出优化审计管理,加强研究型审计保障。

制度引领,“有研在先”。将研究型审计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形成研究工作走在前列的氛围和导向,就人员保障、经费保障、成果应用等出台配套措施,推进研究型审计制度化,健全研究型审计指引体系,加强对各单位内审工作的研究型指导,关注研究型审计开展情况及取得成果。成员单位江苏宁靖盐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通过加强高速公路资金安全的管理研究,以“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为目标,建立以内控体系建设与监督制度为统领,各项操作规范为支撑的“1+N”风险管控体系,进一步促进管理规范和风险可防可控。

数据支撑,“研以致用”。加快推动构建与“三重一大”决策、投资、财务、资金、运营、内控等业务系统相融合的“业审一体”信息化平台,探索建立数字化审计监督平台,提高审计监督时效性。在研究型审计中,通过钻研业务流程、多来源采集比对数据、针对性数据分析策略,建立“数据分析+现场核查”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利用大数据建模分析、核查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决策的能力。

培育后浪,“研传身教”。围绕“能查能说能写”要求,建设“审计风控部+审计中心+所属单位审计力量”的“1+1+N”学习研究型审计队伍,通过政策法规学习解读、审计案例研究指导、专题研究成果分享等方式,使研究成为审计人员的理念和自觉。组织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以审代训、大讲堂、经验交流、周末分享会和轮岗、交流、结对、援建等,进一步拓展审计人员的视野,提升研究能力。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江苏交控将积极适应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统筹谋划推进“十四五”时期审计工作,探索实施审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推动贯通审计内循环、打通监督外循环、服务发展大循环,实现查问题和促整改、治当下和管长远相统一,不断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为助力江苏交控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贡献审计力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