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新华日报》刊文丨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布日期:2022-10-25 浏览次数: 字体:[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未来,我们又将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更好的江苏智慧、江苏方案、江苏力量?近日,省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谢正义接受《新华日报·经济周刊》专访,详细内容如下:

《新华日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国资委作为监管部门,如何在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中交上合格答卷?

谢正义:过去五年,全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走在全国前列,国资监管、发展规划、高质量考核等3个“1+N”体系全部出台;新时代十年,全省国有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截至2021年底,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增长近4.5倍达24.41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净资产增长3.3倍达7.69万亿元,居全国第一位,省属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年均108%,树立了高质量发展鲜明导向。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的历史逻辑、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从三个方面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江苏国资样板。

一是聚焦全省战略,高站位谋划高质量发展。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优先布局全省重大战略,进一步向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集中;立足江苏主场,深耕主责主业,调整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本配置,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优势企业、优质项目集聚。

二是聚焦世界一流,高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围绕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先领先、治理现代,巩固深化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形成更多有价值的管理实践案例和理论成果;开展建设世界一流示范企业行动,遴选具备条件的省市国企创建世界一流;开展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行动,结合区域优势、资源禀赋,培塑更多“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

三是聚焦全面监管,高标准护航高质量发展。着力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突出企业法人治理制衡约束;着力加强出资人监管,开展外派财务监督专员制度首批试点、全面加强预算管理等,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监督体系;着力加强外部协同监管,建立部门间协同联动机制,促进监督检查内外联动;着力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推动上下贯通监管,坚决防范重大风险,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新华日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请问省国资委如何指导推动省属企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谢正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所在。站在新的起点,省国资委将指导推动省属企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统筹发展数字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是以服务大局为中心。在基础设施板块,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水利、物流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能源板块,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在农业板块,做强做优做大核心主业,切实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在商贸服务业板块,紧扣用户需求,提升营销、物流、金融、供应链等能力水平,加快推动商贸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转变升级。

二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壮大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深入推进“科改示范行动”,全力打造科技型企业创新尖兵。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全省发展大局,指导推动企业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强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三是以数字经济为抓手。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实施数字经济发展,积极推进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到2025年,省属企业创新研发投入总额力争达到60亿元,企业数字化系统业务覆盖率不低于80%,数字化品牌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新华日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请问国资委如何更加突出抓好国有企业风险防控工作?

谢正义:在全省经济社会运行的“大盘”中,国资国企地位特殊,发挥着“稳定器”和“压舱石”的重要作用。这就意味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安全,不仅关乎企业自身,更关系着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大局。

一是毫不放松抓好资产负债约束工作。督促省属企业合理匹配债务规模、结构、期限,加强流动性管理,强化“两金”管控,提高资产周转效率,扩大资金集中管理覆盖面,加快资金周转和企业间资金清算与债务清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严禁过度融资形成资金无效淤积。做好债券兑付资金安排,有效管控、切实防范债务风险,确保资产负债率保持在合理区间。

二是从严管控重点业务风险。严密监控企业重大资金支出,严禁挪用资金、违规套利。严控金融业务和PPP业务风险,严防盲目追逐热点、在资本市场投机逐利,严禁资金空转、脱实向虚,该退出的要坚决退出。严禁开展融资性贸易和“空转”“走单”等虚假贸易业务,严禁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变相开展融资性贸易、违规开展金融业务,加快淘汰资金占用大、盈利水平低、业务风险高、收益与风险严重不对等的贸易业务,管住生产经营重大风险点。

三是守牢疫情防控和安全稳定发展底线。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督促省属企业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各项举措。指导省属企业深入细致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彻查整改风险隐患,坚决防范和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履行好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和诉求,推动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注重从企情民情中倾听意见建议,营造可亲、可信、可沟通的舆论环境。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