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县国资 > 苏州市
苏州:他们没有公务员身份,一样当好国企“温度计”
发布日期:2019-08-28 浏览次数: 字体:[ ]


说到国有企业监事,不少人觉得这是一份“铁饭碗”。事实上在苏州国资委,有这么一批人,并没有公务员身份,却在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不再设立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那么监事从哪里来、如何委派监事?苏州的这一举动“无意”中为深化国有企业监督职能的改革做出了“先行探索”。

武建军是2012年第一批加入苏州国资委担任专职监事的,本身是注册会计师、律师。其实招他入伍,本是受限于编制,而不得不尝试市场化的办法,“最早专职监事都是机关干部兼的,就是公务员身份兼的,后来公务员身份不能兼职,我们没这么多编制。我们就想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尝试着向市场选聘。”苏州市国资委督察处处长陈敏回忆说。

专职监事代表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行使监督职责,对国资委负责,在履职过程中,不参与、不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试行一段时间后,各方都感觉有一定的效果。武建军直言,“开会时,内部工作人员不好说的,我们敢说。”曾有一家市属企业在全国各地有设立分公司,遇到新设公司或者地方上换负责人时,都会因为场地租赁、腾挪地方等问题反复开会讨论,武建军就在一边建议,赶紧制定标准,以统一合理的标准约束各地,“不然你要住大点,我也想住大点儿,大家都想住大,费用是总部来承担的,你这个成本就是不断地在提高,而且很多情况下,这个分支机构业务并没有提高。”

之后,苏州市国资委又招录了两三批,到2018年时市场化选聘的专职监事队伍达到了9人。多为具有海外、央企、上市公司工作经历的海归人才、硕士人才等,每人均持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建造师、法律等多种执业资格证书。在他们的“火眼金睛”下,2018年发现问题100多个,提出建设性意见80多条,以及规范了9个方面的问题等。专职监事王晔表示,如果意见很专业,国企的管理层是非常乐于听取的。现在很多情况下,公司的管理层在方案的酝酿过程中,就会来和专职监事沟通。“有一个良性互动,起到一个事前事中监督作用。”


王晔也曾在一家企业准备采取加大杠杆率来提高经营效益的时候,明确提出,根据国资委的管理办法,那个杠杆率已经达到临界值了,建议慎重考虑,并提供了相关文件。后来这家企业改变了最初的经营策略。

新一轮机构改革提出,取消外派监事会。但是,国资委该监管的还要监管,不能放弃,而且有着外部审计不可替代的作用。陈敏处长表示,这支早先打造的专职监事队伍就成了他们监管企业的“纽带”,“说明我们前面做的这项工作对现在是很有用的,他们现在接上去,无缝对接。你如果现在再去招,第一个时间上有空白点,第二个可能这部分还要适应企业的一些工作情况。”    

“非公务员身份”、又不是国资委的人,会不会有一点尴尬?事实上,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位履职特别突出的已经到其中一家企业担任中层。2017年,苏州市国资委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不仅明确了专职监事的待遇和考核评价,还特别打通了他们的“晋升”通道,“表现特别优秀的,可以由市国资委向有关部门推荐作为市属国资公司高管层人选培养”。

管理办法出台的主要负责人、苏州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盛红明表示,无论是他们履职的平台,还是内容,都非常清晰。而且专职监事站在独立的角度,发现问题,推动企业整改。“从这几年履职情况看来,我们认为这支专职队伍发挥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达到了希望的预期效果。”

据介绍,苏州市国资委计划继续“扩招”,争取两三年内市属16家企业每家都有一个专职监事,同时更多的“放权”,让他们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温度计”的作用。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