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研究所、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博士、讲师共聚宁宿徐公司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基地,与公司工程师、养护技术人员围绕高速改扩建工程技术案例开展深入交流,进一步推动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一是从“无”到“有”的基础建设。校企共育卓越工程师人才是公司积极探索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促进资源共享,推动产学研合作,加速知识、技术和创新的流动,宁宿徐公司充分利用自有优势,紧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点,打造自有卓越工程师人才平台,逐步形成了符合工程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路径。在组织体系构建上,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与4所高校学院建立校企共育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多方参与的协同培养格局。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建立校企“双师”型导师团队,激活高校导师进企业、企业技术人员进高校的互动机制,取长补短实现双方人才队伍素质的共同提高。评价培养体系成果显著,使用科学评价方法,实现对养护条线人员知识及专业能力全方位分析,明确人才胜任能力定位,形成符合卓越工程师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和管理办法。
二是从“有”到“实”的价值释放。校企合作实施人才培养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建设周期长,需充分发挥平台功能,结合行业、技术需要,达成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和满足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共同目标。党建引领汇聚精神力量,与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签署2025年校企双方党建共建清单,开展重要理论联学、基层阵地联建、项目建设联抓,联合举办“‘砼’讲青春故事 共育卓工人才”主题党日活动,把榜样故事、平凡坚守的鲜活事迹融入卓工人才队伍建设,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卓工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协同合作服务产业需求,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背景下,以高质量产业课题为切入点,探索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等技术路径,开展“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桥梁加固与拼宽关键技术及典型案例分析”等课题交流研讨,力求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应用创新孵化科技成果,将技术攻关应用于工程实践,形成“问题-研究-应用”闭环,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技术标准,“桥梁板式橡胶支座更换的位移控制技术”等多项研究成果荣获行业类奖项,有效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
三是从“实”到“优”的不断追求。探索“基地化、项目制、规模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公司坚持以交流研学为抓手,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联合培养机制,制定多元化培养目标,强化绿色养护技术、智能监测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培养、高速公路运营与路面养护管理等核心技术课程与专业提升课程设计与培训,满足企业多元化人才需求。加快知识共享与人才双向流动。鼓励企业技术骨干参与高校实践教学,支持高校教师参与企业前沿理论研究,构建学生现场实践和企业技术人员返校进修互惠机制,形成“理论-实践”双向赋能,打造长效稳定合作局面,让更多优秀的工程人才在专业领域不断追求卓越,为推进人才强企战略贡献宁宿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