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也是观察产业变迁的重要窗口。3月25日,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登陆科创板。至此,江苏境内上市公司总数达到700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699家。值此之际,记者以700家上市公司为观察对象,探访它们的创业转型历程,了解背后的思路模式变化,为资本市场发展、企业上市融资提供参考和经验。
民企占比超七成 数量之变折射产业迭代升级
翻看江苏上市公司名册,一组组数据令人瞩目:主板341家、创业板198家、科创板113家,北交所48家。截至3月24日,江苏上市公司总市值近6.99万亿元,其中工业行业的总市值最高,达1.89万亿元。全省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分别占A股相应总量的13%和7%。从区域来看,苏州共有上市公司220家、南京124家、无锡123家、常州73家、南通52家,共计592家。从县域来看,目前全省78个县(市、区)拥有境内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县域覆盖率达82%。
在资本市场,各项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故事。从0到700,统计数字的每一次跃升,都折射出江苏产业的迭代升级,反映着区域经济的潜力与活力。
从制造到智造,江苏企业的发展动能正在悄然转换。苏州华兴源创的“5G工厂”里,约1600台设备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全链条协同,如同“积木”的模块化生产单元可快速重组,满足“小批量、多样化、周期短”柔性制造需求。同一园区里的瀚川智能,其汽车高速传输线束解决方案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可实现全自动化加工,每个线束产品所需节拍时间小于等于4.5秒,线束换型时间小于等于30分钟,设备综合使用率(OEE)大于等于85%。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民企依然是江苏上市公司的主力军,占比超过七成。2024年,江苏16家A股首发企业中,有15家为民营企业。
如果以新上市的100家企业为观察样本,则能窥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iFinD数据显示,新上市的100家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25%,较前600家企业提升了10个百分点,且大多分布在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赛道”。
除此之外,科技型企业轻资产、专精特新企业“小而美”的特征明显。从员工数量来看,前600家上市企业平均员工数量超3000人,而新上市企业平均员工规模不足1200人。2025年科创板首只新股赛分科技是一家苏州企业,其凭借不足400人的员工团队打造出全球最大色谱填料生产基地之一,拥有超1000种产品,服务全球5000多家客户,是罗氏、辉瑞、礼来等头部药企的重要供应商。2024年12月登陆科创板的靖江企业先锋精科,员工数量不足700人,主产品能与国际厂商同台竞争。
江苏证监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拥有制造业上市公司549家,占上市公司比重近八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占全国同类上市公司总数比重均接近17%,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先进制造业已成为“江苏板块”的金字招牌。
在常州,40家本土上市公司和49家外地在常上市公司组成“新能源板块”优势集群,正推动产业向万亿级产业集群目标迈进。在徐州,徐矿集团培育出上市公司苏能股份,实现绿色转型,将“采煤迹地”变为“绿水青山”,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再看从村办小厂起步,逐步成长为全球印染龙头和世界先进功能纤维领军者的盛虹集团,如今正抢占新能源新材料高地。2018年,该集团以东方盛虹为主体,在深交所主板实现重组上市,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技术升级和战略转型开辟新赛道,不断向石化产业链高端延伸。
含“科”量高 模式之变折射“高质量比拼”转向
记者观察到,江苏上市企业含“科”量很高,700家上市公司已覆盖全省“1650”产业体系,它们通过资本市场集聚资源,进一步放大创新要素,带动吸引上下游企业和项目,助推形成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2024年上半年,700家上市公司合计研发投入达到586亿元。在剔除未披露研发数据的企业后,平均一家公司的半年研发投入为0.88亿元,科创板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接近30%。
并购重组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自2024年9月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以来,江苏上市公司发生的并购事项(含“新政”后过会、首次发起并购、完成并购、被并购),累计并购总额达到1478.62亿元,接连完成科创板首单“A吃H”、北交所重大重组首单、券商市场化首单等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
2024年9月,捷捷微电重组项目注册生效,成为“并购六条”后全市场首单生效案例。通过并购,捷捷微电强化了IDM模式,高效整合设计端、晶圆制造端与封测端的生产资源,提升了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2025年1月,旭杰科技通过收购中新旭德新能源,跨行业进入光伏新能源领域。这一举措打破了公司对国内房地产产业链的单一依赖,开辟了“第二成长曲线”,为企业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不仅如此,江苏上市公司跨境并购融资活动也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多单跨境并购融资典型案例接续涌现。比如2024年10月,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龙蟠科技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融资5.5亿港元;2024年12月,港股上市公司中国生物制药完成对科创板上市公司浩欧博的收购,成为“并购六条”新政发布后,全市场首单以科创板公司作为收购标的的案例,也是市场首个“H收A”的并购案例。
上市公司持续分红、重视分红成为资本市场新常态。江苏上市公司群体正聚力打造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股东价值回报机制。2024年至今年2月末,江苏共有648家次上市公司实施现金分红,金额合计1320亿元,分红家次和金额均位居全国第二。
对长期价值的追求,使得苏企对ESG理念的关注度日渐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有204家江苏上市公司披露了2023年度ESG报告,披露占比近三成,较2023年的154家和2022年的114家有了明显增长。
服务扩容 市场之变折射机遇更多支撑更足
2024年,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新政力度空前。在新“国九条”引领下,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系统性重塑市场基础制度和监管底层逻辑。
做优做强资本市场,江苏提出多项具体措施。为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江苏于去年启动规模500亿元、定位为耐心资本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目前,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第二批22只产业专项基金中,已有6只完成工商设立,规模达133亿元。预计4月底前,所有22只基金全部具备投资条件。从全省来看,江苏高投、毅达资本、元禾控股等成为创投行业头部企业,东沙湖基金小镇、金鱼嘴基金街区、尚贤湖基金PARK等成为创投基金集聚高地,这些机构平台通过布局未来产业,支持科技企业专注主业、潜心研究、创新引领、厚积薄发。
与此同时,江苏创新破产重整方式,维护上市公司投资者权益。去年以来,江苏通过地方政府、法院等多方联动模式,合力化解ST红太阳、ST中利、ST花王等案件。其中,ST中利有效化解近30家金融机构、50亿元金融负债,清偿近700家供应商债权,区域产业集群得以稳定发展;花王股份约15亿元债务问题得到妥善处置,退市风险充分化解,保障超400户债权人、1.4万余名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ST红太阳稳定了上市公司及关联企业近万名职工就业,维护了300余户债权人和2.04万户中小股东合法权益。
为服务和推动企业上市,各地市因地制宜,推出宁航行动、上市苗圃、创投无锡、江海创投行、扬帆计划、西楚金融大讲堂等一系列特色品牌活动。省委金融办建立全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建立健全“挖掘—分层—培育—管理”服务机制,形成培育层、重点层和申报层入库企业动态梯队清单;常态化开展各种形式的上市培训活动,健全企业上市协调机制,定期开展拟上市企业走访服务,重点关注实际控制人口碑声誉事项。
最近一段时间,江苏证监局密集走访苏州、南京、南通、泰州等地,就构建资本市场行业机构创新试点、联席会议、打击财务造假等建立合作机制,合力推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促进资本市场与地方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
回顾江苏资本市场发展历程,700家企业在上市融资、集聚要素的同时,也推动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放眼未来,在江苏进一步做强资本市场、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下,广大企业将获得更多关键、有力的支撑,区域经济也将迎来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