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三星镇地下29.4米深处,经过27小时连续不间断施工,北沿江高铁关键控制性工程——海门北站核心区基坑最后一块底板顺利完成浇筑,标志着我国目前最长超深超大基坑地下高铁站核心区基坑底板实现“封底”,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据省铁路集团工程技术部负责人介绍,海门北站基坑连续开挖长度达1.8公里,相当于8.5列CR400BF-Z型动车组首尾相连;最大开挖深度29.4米,相当于10层楼高度;总开挖土方量约148万立方米,围护结构采用1.2米地连墙加5道混凝土支撑。其中核心区基坑长104米、宽166米,底板总面积1.7万平方米,厚度1.5米,共划分为16个区段浇筑,总混凝土方量约3.2万立方米,工程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技术难度高,是目前国内最长的超深超大基坑地下高铁站。
为保障施工进度、控制安全风险,中铁一局北沿江高铁站前7标项目部加大资源投入,强化过程管控,组织拌合站与钢筋加工厂满负荷运转。自今年9月13日核心区基坑底板首个区段开始浇筑以来,仅用48天就完成全部底板施工。期间,混凝土日产量最高达3175方,钢筋日加工量突破597吨,日产值最高达1036万元。
海门北站地处富水粉土、粉砂和淤泥质粉质黏土地层,属典型的“上松下软”不良地质,地下水丰富、基坑降水深度大、雨季汇水面积大,基坑突泥涌水风险突出,施工难度如同“豆腐块里修高铁”。建设中,车站基坑安全等级设为一级,围护结构深层最大水平位移不超过5厘米,地表沉降控制值不超过3厘米,变形控制要求极为严格,在此类地层中建造可通行时速350公里高铁列车的地下车站,国际上尚无先例。
面对挑战,项目团队依托数字化智能管控手段,创新应用智能可视化降水、基坑支撑伺服补偿与基坑自动监测三大系统;布设1105口疏干井,通过水位和流量自动化监测报警,实现分区可视化按需降水;设置2185个轴力和基坑监测点位构建实时采集、传输、分析和预警的全流程监控体系,有效抑制围护结构变形,实现潜在风险事前处置,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全程可控。
据了解,海门北站采用两台六线站场布局,地下一层为换乘通道,地下二层为高铁站台层,地下三层预留地方城际轨道层。车站北侧衔接规划中的南通新机场,未来将成为集高铁、航空、城轨、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目前,海门北站总体工程已完成超过80%,核心区基坑底板实现“封底”,意味着海门北站主体结构进入快速推进阶段,后续将全面展开墙板柱施工,预计2026年3月底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据悉,北沿江高铁江苏段是沪渝蓉高铁的东段线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沿江通道主要路网客流、沿海及京沪通道部分直通上海客流的运输。该项目建成后,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间建起一条快速新通道,对于优化沿长江地区铁路网布局、服务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