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属企业 > 环保集团
省环保集团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结硕果
发布日期:2024-01-24 来源:省环保集团投资发展部(科技创新部)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3年,环保集团科技创新工作围绕“强基固本”要求,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体系,统筹研发领域布局,优化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技术研发及关键核心成果转化应用,2023年集团研发投入1.17亿元,研发投入增长率29%,研发投入强度4.37%,远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建立完善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体系

集团先后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董事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成立科技创新部,明确了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架构。集团在省属企业中率先印发2021年党委一号文《江苏省环保集团关于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江苏省环保集团“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23年党委一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环保集团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

建立健全研发管理制度体系,制定科技研发项目管理办法、科技研发考核及后评价管理办法、研发设备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科技创新专家库管理办法、研发费用管理办法、研发外协合作管理指导意见、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实现研发项目全过程全要素管理。

成立“三院两中心”,即生态环境规划院—环境技术研究院—环境工程设计院—监测监控中心—大数据中心,从顶层规划、技术研发、设计建设、监测监控、信息化各方面协同发力。组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规划专班、太湖综合治理工作专班和“双碳”工作专班,加强研发工作的技术支撑。

科技研发项目实现突破

集团支撑国家和省生态领域战略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3年,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省部级研发项目7项,市厅级项目10项。

集团作为牵头单位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三角精细化工园区场地复合污染协同修复技术集成及示范”项目,预计总经费约8000万元,该项目是2015年国家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来,首个由我省省属企业牵头的项目,也是“十四五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专项启动以来全国范围内首个由国有企业牵头的项目。项目联合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形成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立足长三角精细化工园区场地污染治理现实需求,重点解决技术、材料、装备的“有效”和“协同”问题,着力支撑水土污染系统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促进长三角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努力探索形成适应我国国情和园区环境治理市场化需求的绿色低碳模式,引领环境修复行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联合南京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和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等单位成功申报2023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有机废水治理与资源化中新协同创新中心”,重点承担工业有机废水治理与资源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以化工、印染等典型行业集聚区为研究对象,综合研发集成高效预处理、强化生化处理和膜分离与浓缩技术,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实现万吨级规模废水资源化工程示范,积极打造江苏省工业废水治理与资源化领域产业技术创新高地,为美丽江苏建设及中新两国绿色发展贡献技术力量。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再创佳绩

集团聚焦国家和全省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战略需求,持续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2023年,新增2家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生态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累计建成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14个,位居省属企业第一位,筑巢引凤,以优质科技创新平台积聚高水平人才团队。

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创新人才是集团科技创新的底气和基石,集团持续优化完善科技创新团队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有员工1650人,平均年龄34岁,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占比48%,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占比达17%。

2023年,集团刘伟、赵瀚森两位青年科技人才入选南京市企业专家工作室。刘伟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主要从事环境功能材料、恶臭及有机废气净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工作,致力于研究基于吸附催化技术的低碳治理技术。赵瀚森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具有聚焦大数据建模分析与化学监测仪器交叉领域8年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为集团引进的大数据分析与监测仪器交叉学科专业紧缺青年专家。

此外,集团技术研究院水污染治理及资源化高级氧化关键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陈毅强博士、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技术研发团队刘昆博士成功获批省青年基金项目,王丽玮博士获批2023年南京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陈毅强博士获批2023年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相关领域)项目。

创新型企业培育再攀新高

集团致力于生态环保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创新型企业。2023年,集团下属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新增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1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瞪羚企业,集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0家,位居省属企业第一位。其中,下属苏力环科公司同时获得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瞪羚企业认定,公司从事大气环境监测监控系统、运维及数据分析特定细分领域达11年,高度契合江苏“1650”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向,主导产品在省内细分市场排名第一,在全国细分市场居于前列。

关键技术成果持续产出

2023年,集团突出市场需求与成果效益导向,强化关键技术成果产出。

自主开发了高效低成本的臭氧催化材料,解决了传统锰氧化物催化剂制备工艺复杂、条件要求高、抗湿性差等问题,建立了年产100吨负载型臭氧催化剂试制生产线。

研发的“基于环境浓度的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物实际排放模拟定量技术”服务于我省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模型基于多模式总量核算专利技术提升总量动态核算的精准性和稳定性,首次实现全省工业园区大气污染排放总量的在线同步动态核算,经鉴定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基于卫星遥感影像和无人机航拍技术,结合水面形态、光谱特征、实测水质参数等,构建的卫星遥感水质参数模型和无人机高光谱反演模型精度均达到70%以上,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研究开发的生态微开孔陶瓷吸声板及声屏障,采用环太湖地区淤泥作为原料(占比达到90%以上),产品防潮抗菌、可回收循环,与市面现有产品相比,具有优良的吸声及隔声性能,不产生新的固废,实现可循环回收。主要用于交通行业(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在此基础上开发的系列产品,还可广泛应用于绿色隧道、工业企业车间及户外降噪、洁净空间、公共文化场所等领域,适应多场景多维度的需求,为太湖淤泥资源化利用和噪声污染两大社会治理难题提供循环经济的解决方案。

“化工行业高浓度有机废气深冷回收及催化氧化技术”“化工园区雨污水智能闸控系统”“重污染河道水质快速净化装备” 3项技术装备列入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名录。“基于湿式静电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净化装备”“自取热相变脱白一体化净化装备”入选《江苏省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先进装备推广应用目录。

创新荣誉捷报频传

2023年度先后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基于网格化监测监控系统和多模式融合总量核算技术》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成果荣获202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基于多元化场景的有毒有机物污染土壤风险控制与修复技术》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是本年度唯一获得该级别奖励的省属企业;《复杂有机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风险识别与原位协同修复耦合技术及应用》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此外,荣获多项省部级荣誉,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智慧综合管控数字化平台荣获2023年数字江苏建设优秀实践成果;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智慧精准管控系统入选2023江苏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典型案例;江苏省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集成项目荣获工信厅江苏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基于大数据中台的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监管解决方案荣获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优秀解决方案;智慧环境大数据中台系统V1.0入选2022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解决方案(典型解决方案)、2023年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标杆工程。

获市厅级奖项5项,《土壤复合重金属污染低碳高效矿化管控功能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2023年度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奖)一等奖;《人造板干燥尾气单塔一体化多污染物高效协同净化技术》获2023年度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奖)三等奖;《江苏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与应用研究》获2023年度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管理类)三等奖;《江苏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土壤及地下水环境风险排查及监测预警网络建设项目》获2023年度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科学技术奖(咨询创新奖);《常熟市工业水污染治理提质增效工作方案》获2023年度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科学技术奖(咨询创新奖)。

成果转化应用持续深化

集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2023年,研发的地下水抽出—注入一体化成套设备、氧化药剂、微生物菌剂等修复功能材料已在中国丹麦场地治理国际合作示范工程“原泰州化肥厂遗留地块”等地块成功应用,相关成果获央视专题宣传报道。

开发的多元耦合高级氧化成套设备,从常规水质指标、特征(新)污染物指标和毒性指标多方面对工业废水进行控制,在万吨级的工业园区废水治理工程中实现应用示范,实现废水资源化处理与生态安全排放/近零排放。

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水站系统在太仓、南京水站建设项目上实现推广应用,系统基于AI识别技术,搭载自动门禁系统、取水区入侵报警系统、浮球位置异常检测系统以及试剂和废液检测系统,提升了水站的安全性和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

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织就创新生态网络

与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省国信集团、江苏交控、东部机场、江苏农垦、沿海集团、港口集团、水源公司7家省属国企共同就“江苏省生态环境科研联盟”签订合作协议。集团成为“江苏省创新创业研究会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承办多项大型科技交流论坛,联合主办第六届土壤污染与修复国际会议、组织召开江苏省电镀行业PFAS污染物治理技术交流会、协办“土壤与地下水修复行业发展论坛”、承办“第二期新污染物论坛”。

集团将持续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努力打造全省生态环境与绿色低碳创新技术与人才高地,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现代产业链链长科技创新核心能力,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以科技创新驱动集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