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县国资 > 南京市
水务集团落实“双碳”行动 解锁绿色发展密码
发布日期:2022-08-17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水务集团立足安全保供,紧扣“双碳”目标,坚持全局统筹、重点突破,把完成能耗“双控”作为严要求、强约束、硬指标,持续挖掘降碳潜力,探索低碳运营新路径,助力推动南京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通盘谋划,低碳运营更加稳固。作为江苏省“百千万”重点用能单位之一,水务集团始终认真落实《节约能源法》《节能监察办法》等法规政策要求,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到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有重点、分步骤地做好能源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一是全员覆盖,完善能源管理。健全能源管理机构,制定能源管理方针和标准,明确能源管理职能部门,分解能源管理任务,锚定生产序列重点领域,搭建由集团、厂站、生产班组的三级能源管理网络,发挥全员节能增效动能。全面梳理能源管理要素,强化能源信息化管理,依托调度中心数据综合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能源消耗状况,为实现“双控”目标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二是挖潜改造,实现技术节能。灵活运用机泵变频控制手段,施行过程工艺参数等对症“药方”,控制设备能耗增量,降低运行成本。以金陵环境公司为例,通过合理控制生化池曝气强度、污泥负荷、回流比等参数,引入新型处理工艺并开展节能降耗改造,实现节能降耗,今年已完成COD削减量8.48万吨、氨氮9269吨、总氮8025吨、总磷1199吨。三是市场化采购,降低用能成本。积极参与江苏电力市场化交易,通过多方位的收集电力市场交易信息,研讨制定符合集团最大利益的购电合同。科学分析月度水量变化趋势,精准预估每月电量,将总电量偏差控制3%以内,及时足额享受降电价红利。在2021煤价上涨导致购电成本急剧上升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化购电举措,2021年全年集团各厂站累计节约电费支出187.4万元。

开源节流,减排替碳稳步增强。以开源节流为技术发展方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做好低碳运营的“减法”,又做好再生能源开发的“加法”,致力走出探索低碳之路的稳健步伐。一是循环利用,优化城市“水生态”。紧盯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积极探索污水资源化利用创新举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前,水务集团“城南、仙林、铁北、桥北、城东三期、江心洲”等六大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供水能力已达40万吨/日,每天为14条河道的水源补给发挥着重要作用,让河湖恢复了生机,重现了水清岸绿的美景。二是热源置换,打造超级“水空调”。持续加大能源回收再利用,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与南部新城签订意向性协议,利用城东三期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结合蓄冷/蓄热技术,为南部新城240余万平方米核心区提供集中式供冷供热。项目投用后,每年可节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万吨,助力推进南京新城低碳绿色发展。三是“水务+光伏”,增添智慧“新动能”。作为南京首家采用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污水处理厂,铁北污水处理厂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方式运行,利用厂区建筑屋顶、二沉池、生化池安装近4000块光伏组件,年平均供电94.24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287.43吨燃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67.12吨。由于光伏组件铺设遮盖住水池上方,夏季还能延缓藻类生长,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推动厂区节能减排降碳。

转型升级,产业布局渐趋完善。紧抓新一轮能源革命契机,聚焦主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整合集聚污水处理、污泥处置等产业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要“水务高质量发展”,努力探索水务事业绿色发展新路径。一是聚焦“污泥资源化利用”目标。积累污泥处置运营经验,储备污泥处理处置核心技术,积极培育一支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稳步推进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探索污泥能量资源回收。待集团资源再生公司(南京污泥处置中心项目)正式投运后,每年处理脱水污泥可达12.5万吨。二是聚焦“无废城市”目标。持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新研机构的合作,围绕产业前瞻性、关键核心技术、新型材料应用等方面,在污水治理过程中的污泥处置、固废治理过程中的渗滤液处理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走活产业链关键领域绿色增值,整体提升企业投融建管运综合能力。三是聚焦“第二水资源开发”目标。积极探索再生水在景观水补给、城市杂用、热源置换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污水低品位热能利用,加大再生水回用比例,力争至2025年,建成3个“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的光伏发电项目,形成以1个永久性独立设施+2个电厂的污泥处置多元化产业布局,应用多个渣土再利用成果,污水厂再生水回用比例不低于25%。

未来,水务集团将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的奋斗目标,迎难而上、久久为功,协同推进“减排、降碳、节水、增效”,不断聚焦节能精细化管理手段,不断解锁资源循环利用低碳密码,让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最普惠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