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连云港市工业投资集团党委在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聚焦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实施“三鹰”人才培养计划,坚持一人一策,定向提升,着力破解人才建设中的瓶颈难题,一批实干型、精英型、领军型人才加快成长,为高新纤维产业板块发展注入了强大驱动力,国家级“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博士后工作站”先后投入运行;氨纶公司八期项目顺利投产,产量同比增加60%;奥神新材料公司“聚酰亚胺纤维及其制品”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行业军民两用技术突出创新成果;神特新材料公司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复审。“三鹰”人才培育的具体做法得到上级党组织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交流。
1、强化组织抓保障。成立“三鹰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项目实施委员会,制订“三鹰”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导师制”管理规定、人才培养任务书等多项制度和工作机制。成立导师专家库,采取内部技术骨干为主和外部专家为辅相结合的形式,吸纳各类专家60余人,涉及企业管理、金融、纺织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等12个专业领域,配强师资力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加大培训资金配套投入,安排“三年千万”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依托东华大学产学研合作实验平台、博士后工作站、集团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劳模工作室和重点项目,发挥研发团队、高层次人才在“传帮带”中的引领作用,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三鹰计划”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2、优化机制建梯队。“三鹰计划”采取进阶式的培养方式,通过“雏鹰、雄鹰、金鹰”三个阶段,围绕“入职胜任、岗位提升、纵向成长”三个维度,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的人才梯队。“雏鹰”计划采用“个人申请、单位推荐、组织考核”的方式进行选拔,重点针对“8590”优秀人才进行培养,使其快速成长为技术能手、业务骨干。“雄鹰”计划重点针对雏鹰人才通过考核合格后,进行选拔,与集团公司“7580”骨干人才一起进行培养,使其成长为业务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超的中坚技术骨干。“金鹰”计划针对从雄鹰人员中选拔出的有培养潜质的“后备干部”,进行为期一年的导师结对培养和挂职交流锻炼,使其成长为处于集团公司技术前沿领域、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后备管理人才。
3、定向培养保成效。“三鹰计划”按照组织发动与学员自荐、职业能力测试、阶段目标和培训内容确定、反馈评估与激励机制等四个实施程序,有的放矢挖掘和培养人才。对列入“三鹰计划”的各阶段人员,结合职业能力测试中的短板和弱项,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多批次组织优秀“三鹰”人才到浙江大学、人民大学等高等学府学习培训,与东华大学、南京大学、江南大学合作建立开放式实验室,让“三鹰”人才参与实验室研发活动,同时,外邀上海肯耐珂萨等高级咨询公司的资深专家来公司现场授课,聘请集团内业务骨干进行主讲,拓展了“三鹰”人才受训的层次和水平。
4、严格考核促成长。集团对“三鹰”人才建立培养档案,统筹安排培养考核具体事务,做好跟踪服务管理。项目实施委员会依据日常表现和考核评价结果,确定各阶段入库人员的确认、使用以及导师的确认、聘用等。采取“师徒结对共考制”,既考核雏鹰、雄鹰、金鹰各阶段入库学员的学习结果,又评估导师的能力水平。同时建立“考核淘汰机制”,当批考核不合格在原库继续培养,两次考核不合格则取消在库资格。“三鹰计划”实施以来,共有246进入“雏鹰”计划库,80人进入“雄鹰”计划库,43人进入“金鹰”计划库,共计55人取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证书,21人得到提拔重用,在新品研发、技术革新、管理升级等企业改革发展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