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版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江苏省国资委2015年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发布日期:2017-10-31 来源:南京大汉网络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 字体:[ ]

本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编制。主要包括:概述、国资监管信息主动公开情况、依申请公开工作情况、其他情况、2016年工作措施等五个部分。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为:201511—20151231日。 

  一、概述 

  201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国资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1522号)和省政府相关文件要求,严格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牢牢把握省政府特设机构和非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紧紧围绕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中心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各类国资监管信息。坚持把做好国资监管信息公开工作作为加强委机关勤政廉政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作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转变作风、实行阳光监管的重要工作内容,不断提高国资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现将相关工作情况予以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二、国资监管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一是不断完善信息公开工作制度。修订《江苏省国资委信息公开考核办法》和《江苏省国资委信息公开发布协调制度》,完善了信息审核、发布、评议、考核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为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完善公文处理环节,将信息公开属性选项明确标注在正式印发的公文中,确保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文件的及时公开发布。2015年,主动公开发布由江苏省国资委制发的公文73件。 

  二是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公开。委机关门户网站设置数据统计专栏,按月发布全省国有企业主要财务指标,详细公开省、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已交税费总额和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以及同比增减情况。在委机关门户网站与江苏产权交易网同步发布江苏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并实施动态监测,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公开化、规范化程度,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实现产权价值最大化提供了可靠保障。2015年,我委共发布国有产权公开挂牌转让信息230条。其中省属企业国有产权实现公开转让20宗,成交额8.65亿元,溢价率超过6% 

  三是充分发挥省国资委门户网站信息公开主渠道作用。加强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管理,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规范化要求,重新改版运行省国资委门户网站,拓展网站互动功能,通过主任信箱、投诉建议、在线咨询等方式,接受公众建言献策和情况反映,征集公众意见建议,提升了信息公开的质效。2015年,共回复公众来信120件。在委机关门户网站信息公开目录中的部门预决算专栏内公开省国资委2014年度部门决算(包括:部门收入支出决算表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以及三公经费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数据)和2015年部门预算(包括部门收支预算总表三公经费预算情况)。积极营造宣贯国企改革政策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省国资委门户网站,宣传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国资监管工作最新动态、解读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政策和举措,及时更新维护门户网站信息1500多条。 

  三、依申请公开工作情况 

  畅通依申请公开受理渠道。通过门户网站、信件等多种方式受理公众申请,主动加强与申请人的沟通,积极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先后20多次安排业务骨干与网上受理依申请公开的群众主动进行电话沟通,对不应由省国资委受理申请信息公开的群众反复做好说明、解释等工作,增进了理解,防止产生对立情绪。在委机关门户网站设置依申请公开栏目,公开依申请公开规定和流程以及相关资料下载链接。全年共收到信息公开申请16件,全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受理和答复,办结率100% 

  四、其他情况 

  2015年,江苏省国资委没有收取任何关于国资监管信息公开方面的费用;没有发生与国资监管信息公开相关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事项。 

  五、2016年行动计划 

  2016年,省国资委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上级有关文件指示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国资监管和国有企业信息公开,提升服务社会公众质量和满意度。 

  1.研究制定推进省属企业财务信息公开指导意见。 

  2.做好省国资委制发文件信息公开属性认定及主动公开文件的发布工作。 

  3.依法规范做好省国资委依申请信息公开工作。 

  4.指导推进省属企业和各市国资委扎实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5.继续做好省国资委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 

  6.继续加强对国资系统信息公开工作业务骨干的培训。 

  7.进一步完善委机关门户网站信息公开发布功能。 

  8.及时做好出台江苏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意见等文件的政策解读工作。 

  9.推进省属企业公开履行社会责任报告试点工作。 

  10.指导省属企业做好突发舆情处置工作。